據媒體報道,某地一條路上6盞應急路燈不亮,有市民撥打市長熱線,投訴從電力部門、城建部門到所在區轉了一圈又回到原處。最終媒體曝光,由區領導督辦,相關部門應急處理,路燈才重新亮起來。民意渠道只當“二傳手”,群眾訴求常被“踢皮球”,這種常見現象值得深刻反思。
  當代中國,社會結構大轉型、利益格局大調整,洶涌而來的民意浪潮,沖刷著各種表達渠道。公共熱線、電子郵箱、政務微博等猶如雨後春筍,成為黨和政府問政、問計、問需於民的重要渠道,成為人民群眾表達訴求、參與治理、維護權益的信息平臺。
  從整體上看,各種民意渠道各顯其能,有百花齊放之盛,但散、亂、濫等現象不容忽視。一項對25個省(直轄市)83條政府熱線的調查顯示,近15%的熱線是“死線”,25.3%的熱線為“冷線”。民意渠道有的通、有的不通,有時通、有時不通,有人通、有人不通,挫傷了群眾積極性。“大道不彰,小道必猖”,已有歷史教訓。此其一。
  其二,少數渠道通而不暢,部分群眾“說了白說”。一些民意渠道“只掛號、不看病”,轉辦百姓訴求,常有部門“踢皮球”。正如上文提及的路燈問題,每個部門都說:不歸我管。部門各司其職,本來無可厚非。但市民不管誰的話有道理,路燈不亮就是政府沒道理。領導出面固然能“特事特辦”,但缺乏常態化的制度設計,終非治本之策。
  疏浚民意渠道必先整合渠道資源,解決散、亂、濫帶來的“碎片化”問題。只有集中有限資源,搭建統一平臺,才能有效提高運行效率,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表達權。整合渠道還有利於收集民意數據,建立大數據庫,為科學決策、民主決策提供重要參考。合肥等地整合“12345”熱線,打造了社情民意直通車,打響了“一個號碼找政府”品牌,積累了寶貴經驗。
  疏浚民意渠道更要創新體制機制,根治“二傳手”“踢皮球”等頑症。要以渠道整合為契機,創新行政管理體制,完善公共服務機制,使民意渠道成為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互動平臺。要堅持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,完善機構設置,優化辦事流程,健全監督機制,推動民意訴求“件件有回音、事事有著落”。這樣,民意渠道才能真正暢通民情、集中民智、凝聚民心。(吳林紅)  (原標題:通達民意莫當“二傳手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ndtstpc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